病歷裡的真實:嘉義醫院志工記行



日前到嘉義署立醫院做了一星期的志工,在社服室「姐姐」(她要我們如是稱呼)的分發下,我和起先並不認識的軒平、健育、贊帥一同下地下一樓病歷室服務。

其實原本我覺得應該不會有太多事,畢竟沒有志工的日子整間醫院依然可以照常運作,直到真正被指派任務之後,我才明白,醫院的確是需要志工的。

病歷室的工作人員不管老的少的,清一色全是女性,另外還有兩位希望小樹的志工幫忙打掃、送病歷到樓上之類,而我們四個男生前三天的工作呢,就是幫忙整理病歷。

整理病歷?! 聽起來頗輕鬆啊,我一邊這麼想,一邊跟著詩芳姐走向病歷櫃。

但事實上這事可一點也不愜意,所謂「整理病歷」就是把多達好幾面牆的病歷資料先移到小推車上,再將它們搬到另一端的櫃子裡,並且依序排列妥當,是一份做沒幾分鐘即滿頭大汗的工作,也難怪他們需要四名志工。





工作期間我曾問詩芳為何醫院不將病歷電子化,因為就我所知嘉基這類的大型醫院都早已電子化,醫生只需點一下滑鼠就能看到病人的完整病史。詩芳說是因為她們的硬體不足、資料庫也還不夠大,所以才一直維持書面的方式。

而這間醫院的病歷運作方式大概是病歷室接到病人的預約掛號後,從檔案櫃中找出所屬的資料,在派人送到樓上相應的科別。雖說這樣的方式有些傳統,也有些不合時宜,但看著「姐姐」、醫師們認真工作的模樣,還有一樓大廳那些老奶奶志公們和藹的笑容,我想不管是哪一家醫院,先進的、傳統的,她們為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吧。

後兩天的工作則是另一陣疲勞轟炸,我們必須從一整櫃的病歷中,將所有病歷逐一翻看,將不是99年的全部篩出,並挪到另一個櫃子。病歷的內容除了一般處方箋,還有許多斷層掃描、心電圖、遺傳疾病圖、內視畫面等。

在一本又一本的書面資料中埋伏著許多疾病的身影,乳癌、精神診斷、殘障證明等用或英文或中文書寫著,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19歲男性的病歷資料,因為他如此年輕卻得了皮下腫瘤,正努力在和病魔搏鬥。這些懸浮在紙面上的對某些人來說或許只是文字、圖像,就像小說的橋段一樣可以隨意瀏覽,不過是天邊摸不著的雲煙,但對病例的主人而言,這些全象徵著無比巨大的悲痛,甚至是天人永隔的遺憾。永遠的遺憾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