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五上的婦產相隔十個多月,再度來到高雄榮總,也許因為身邊的人事都不盡相同,似乎少了很多當初對這裡的排斥與厭倦,反而開始喜歡上這座高雄北端的醫學中心。
和彰基一樣,在這間腹地廣大、從急診走到醫療大樓需要五分鐘的醫院裡,熱情的學長姐仍然是我最喜歡、也最感謝的部分。從親切又是高醫出身的 R學長子維、史上最 Q 的 NP 學姊曉嵐、照顧大家的煜翔學長、麗娟學姊,到有問必答的冠陞老師,每個都是我們這些外放流浪實習生的貴人。
在外地醫學中心混了一個半月,大致上覺得母院的學術活動和教學不論在質或量都不輸給外院,甚至可以說是更加出色的。然而,就我經歷的兩家醫院而言,醫師之間的上對下關係確實都比母院淡薄。如果從底層 Clerk 的角度往上看,學生與住院醫師學長姐、甚至主治醫師的關係似乎都更偏向平輩一些,就連護理師或其它醫療人員幾乎也都對學生抱持親切的態度。若以一根扎實路障的立場來思考,這些 Clerk - Friendly 的環境對於一開始毫無信心的學生們而言將是多麼涕零的慰藉。也許這些都是外院與母院需要互相學習的地方吧。
大五下開始、尤其大六之後,面對醫院與臨床漸漸有了不同的想法。
剛進入醫院時,忙碌於掌握巨塔裡的各種生存方式,例如病例寫作、影像系統、報Case、還有許多或大或小的規矩,而在學習方面,則將念書與知識列為很重要的一部份。六年級之後,雖然知識一樣重要,但經驗的累積卻漸漸成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比以前更喜歡直接觀察病人、直接問診PE、盡可能練習 Procedure,( 當然,也比以前更期待放假 XDDD) 都是一些心態上微妙的轉變。
感染科的兩週,多嘗試了拆線、幾次換藥、EKG、四支鼻胃管,也經歷了第一次的鼻胃管失敗 (阿公邊掙扎邊罵三字經 Q口Q 最後三人合力終於成功 ~) 雖然挫折難免,卻是成長必經的過程。其實愈是深入臨床,才愈發覺得醫療實在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十分複雜的互動,不論是醫療人員之間、與病人之間、或是和政府/政策之間,而這些錯綜實是 AI 或其它自動化難以取代的。
下兩週又是累人的內科加護病房。第三次去重症單位見習,希望能繼續用盡量客觀的文字記錄生活,如果又剛好能帶給後來的人們一點小小小小小的幫助,那這些呢喃也許也有了那麼一些微小的價值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