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個月的外科訓練在外傷科提早一天結束了,很巧地連下兩周的雨也暫時停歇,彷彿突然在天地中找到一個棲身的小空間,可以坐下來慢慢爬梳被忙碌與補眠佔滿的思緒。
雨中的急診夜班,連續六天處在西經60度的時區,儘管很累,但也有了機會跟 PGY 學長和幾位老師談天,內容感動之餘、更讓人止不住地思考未來。
進入 Intern 之後,其實偶爾有種無力感,覺得不容易找到足以肯定自己的著力點,因為醫學真的需要好長好長的沉潛,才有辦法讓自己變得有能力照顧別人。從大一開始,當我們一路從基礎學科、Block、Clerk 往上匍匐,在校園那頭都已經是大七的老學長,但當場域切換為臨床,我們卻仍身在醫院的最底層,扮演打雜工的角色,處理病房第一線的大小事。而短期在各科快速輪替,有時也讓我們看起來像個過客,找不到真正的歸屬感,某些情況下也覺得被隔絕於團隊之外。
走過 Intern 的四分之一,漸漸會發現愈是參與涉入核心的工作,才會覺得愈有歸屬感、成就感並感受價值。然而,愈是往中心走去,承擔的責任愈大,需要的能力也愈多,隨之而來的又是另一種壓力與疲憊,現在的我們根本還無力承擔;我們甚至無法完全肯定,那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?只能一路走著,帶著各種疲倦與迷惘。
然而,最近在外傷科遇到太多令人感動的老師,給了自己許多信任與肯定;也讓人試著回首細看三個月來的時光,發現自己一路上其實是多麼的幸運,遇到多少貴人的指導或救援 - 不論是老師、學長姐或 Intern 夥伴們。雖然醫院裡總有些人讓你受氣;雖然常常睡眠不足、處處被人使喚;雖然好幾個周末都值班,好久沒放到兩天連假;雖然有時候會迷茫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;但當你開始萌生想放棄的念頭時,總會出現令人感動不已的人,帶給你數不盡的鼓勵、指導、讚美與幫助,讓人就是忍不住地想著「再繼續努力下去試試看吧」,也讓人再次提醒自己小王子故事裡說的,每一朵玫瑰帶刺也許都有原因。
於是我們仍舊不斷的嘗試、不斷的犯錯、不斷的修正,然後不斷的向前。
比較意外的是,外科結束後對於選科竟感到更加迷惘。也許是因為在刀房與 suture room 的參與感,讓從前不特別喜歡的外科竟也成了不排斥的選項。一直都喜歡偏重思考又能動手的科別,這些科有趣、有成就感、牽涉的領域也十分廣泛,但附帶的壓力與 On call 生活卻不討喜,許多矛盾與取捨都需要更多臨床經驗,才能做出對生命的權衡與定位。
如果某天四十歲的自己翻閱這些 Intern 時期對選擇的迷惘,會不會覺得很有趣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