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易圖解!入門投資理論與理財管道

2020. 04. 25
當兵以來,花了許多時間利用台大開放式課程學習經濟學,也趁尚未進入醫院,讀了一些投資理論的書籍,於是想在這裡簡單的整理、分享,也算是自己的讀書筆記。

一、投資標的


概括而言,散戶主要的投資標的有四種:現金、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。

圖解投資標的    Pi 製圖

1. 現金

現金包括銀行的活存/定存、短期政府公債、貨幣型基金、外幣等等。其特點是流動性極佳,可以隨時轉換為現金花用。

一般而言,手邊至少要保有能應付六個月生活開銷的備用現金,以便在發生失業、重大意外時使用。

2. 股票

股票是公司發行的有價證券,其價值會隨著公司的發展而漲跌。相對於債券而言,股票的報酬率普遍較高,但風險也較大。

3. 債券

債券可能由政府或公司發行,是一種發行方向民眾借錢的借據。債券發行時,其利率已經約定好了,在持有的過程中不會再變動,因此債券常被稱為「固定收益」。

債券風險較小,但也並非毫無風險。例如,發行債券的公司可能倒閉,以至於付不出款項。
另外,由於債券的利率在發行時就已固定,因此在通貨膨脹時央行若升息,債券的利率相對而言變低,此時債券價格通常會下跌。

4. 房地產

投資房地產除了直接買一棟房子之外,也能透過證券的形式,例如 REITs (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),或是以 REITs 為投資標的的基金、ETF。

房地產證券的歷史不如其它證券悠久,但依目前歷史資料看來,房地產證券的報酬率、風險與股票相似。


許多人時常搞不清楚基金、ETF的意思,以為他們是另一種投資標的。但其實,基金/ETF 是「一籃子」的概念,即基金發行公司集合眾多投資人的資金,去購買「某一種」投資標的。

例如:「股票型基金」就是集眾人之資去購買許許多多的股票。「債券型基金」、「 REITs型基金」也是同樣的意思。


二、投資途徑


除了直接去市場購買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之外,市面上還有幾種較常見的投資途徑。

1. 主動型基金

由投信投顧公司所發行,集眾人的資金去購買某樣商品,一般市面上買到的基金多為主動型基金。

按照最簡單的分類,基金可分為:

  • 股票型基金:以投資股票為主
  • 債券型基金:以投資債券為主
  • 平衡型基金:股票、債券各投資一定比例


而所謂「主動」,指的是我們將資金交給投信公司後,他們會聘請投資專員,「主動」為我們挑選該買進哪一檔股票或債券,試圖打敗大盤指數。由於需要付投資專員薪水,因此主動型基金的內含管理費通常比被動型高上許多。

2. 被動指數型基金 TIF  (Traditional Index Funds)

由有名的約翰柏格 (John Bogle) 發明,在「基金市場」買賣。
被動型基金不會聘請投資專員選股、也不試圖擊敗大盤指數,而是被動複製某一指數,模擬該指數的選股,以達到與該指數幾乎完全相同的表現。

因為沒有聘請專人「主動」選股,使 TIF 的持有成本比主動型基金低很多。

3. ETF  (Exchange Traded Funds)

與指數型基金的概念大同小異,最大的差別在於它在「股票市場」交易。

以台灣市場為例,最有名的 ETF 莫過於「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 (代號 0050)」,它模擬台灣加權指數,被動選擇台灣前50大的主要公司。也就是說,買進 0050 就等同於一口氣買進台灣前 50 大公司的股份,相對於投資個股,其投資風險自然降低許多。


三、購買管道


說了這麼多種投資商品,我們到底要去哪裡才能買呢?

1. 銀行

銀行幾乎可以買到所有種類的投資商品。然而,銀行通常會以提供理財專員的名義,收取非常高額的手續費或服務費。

例如:若在銀行購買基金,當我們把基金賣出時,銀行會加收一筆高額的「信託管理費」,大大吃掉獲利;又或,我們透過銀行「複委託」買入美股時,也會被收取每筆動輒 35 美元的高額手續費。

因此,除非投資人資金雄厚,或是十分依賴銀行理財專員的意見,否則不建議透過銀行進行投資。

2. 投信/投顧公司

投信投顧公司 (如:富蘭克林、野村...) 發行並銷售自家基金。透過它們買基金,通常手續費低廉、也不會像銀行被收取「信託管理費」。缺點是,通常在一家投信公司只能買到它們自家發行的產品,選擇較少。

3. 線上基金平台

國內主要的平台有:基富通、鉅亨、先鋒等,是比較新興的基金購買方式。透過這些網站申購基金,不會被收取「信託管理費」,手續費也很低,又可在同一個網站買到各家投信公司發行的基金,是較推薦的購買管道。

至於安全性,從基金平台購買基金後,基金產權是登記在台灣政府集保公司的投資人帳戶,而資金則是交由基金的託管銀行保管,因此就算基金平台倒閉,投資人的基金也不會消失。

4. 國內券商

國內券商 (如:元大、凱基、日盛、富邦、新光、國泰...等) 是購買國內股票或 ETF 的主要途徑。

每一家券商都有自己的合作銀行。開戶時,我們先查好與券商合作的銀行,至該銀行開設「交割帳戶」,再到券商開設證券戶。

至於購買股票時,則是先存錢到交割帳戶中,券商再從您的交割戶扣款,並為您買入股票。

每一家券商都有自己的看盤軟體與手續費折扣,在開戶之前可以先上網研究一番。

5. 海外券商

較大型的海外券商有 IB、Charles Schwab、TD Ameritrade (將被 Charles Schwab 收購)、Firstrade 等。以交易 CFD 為主的則有 eTORO、MiTrade 等。 

海外券商交易雖然較麻煩、且須將資金匯到國外,但其交易手續費比台灣低許多 (美國主流券商在 2019 年進入零手續費的時代),可交易的品項也多非常多。

例如:在台灣,投資人只能買蘋果概念股;但在海外市場,則可直接購買Apple、Gooogle、FB、Amazon 等超大公司的股票。

在ETF 方面,國內主要商品都以追蹤台股為主,少數追蹤國外指數的 ETF 規模都很小、內含管理費也比國外高;若在海外券商,則可直接購買追蹤道瓊指數或其它世界大型指數的ETF。

各家海外券商有各自的開戶門檻、手續費與商品數,投資人在開戶前可以上網做功課多多比較。


四、基本投資理論


在投資之前,有一些目前較主流的投資原理需要知道。

1. 股市的「長期趨勢」是向上

美國道瓊工業指數   Since 1980

上圖是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從1980年至今的資料,可以看到在資本主義「將獲利再投資」的推動下,整個市場的長期趨勢是不斷往上的,偶爾雖有下跌,但最後都會反彈、繼續向上。



台股綜合指數    Since 1980

台灣市場方面,因為規模較小、且初期較不成熟,使上下起伏較大、風險較高。然而,一樣可發現向上的長期趨勢。


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    Since 2003

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 是一個由全世界主要公司組成的指數,代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綜合的經濟表現。雖然在 2008 金融風暴時有一個大幅度下跌,但整體趨勢依舊向上。


2. 股市的「短期趨勢」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

總體經濟學中,有個著名的「效率市場假說」,嘗試解釋為何短期內市場是不可預測的。

此假說解釋,股票市場是極有效率的市場,每當投資人 (尤其是手上握有大筆資金的金融專業人士) 獲得關於某公司的消息,馬上就會買入或賣出,因此股價幾乎可隨時反映出公司的實際價值,鮮少有高估或低估的狀況。

於是,唯一能影響股價的只有未來還沒發生的「新聞」。然而,正因為沒人能預測未來的新聞,也就沒人能預測股價的短期漲跌。

目前,許多市場的歷史資料都支持此一理論:經濟學家研究過去數十年來華爾街金融專家選股的投資表現。假如金融專家能準確預測公司股價並精確選股,他們選出股票組合的報酬率應該超越大盤指數;然而很不幸的,以 10 ~ 20 年的尺度來看,幾乎所有專家都輸給大盤,亦即連全職的投資專家都無法預測短期股市漲跌。

也因此,社會上許多的投資「老師」、玩短線的交易者、技術分析、選股理論,其實大多是不切實際的「投機」而非「投資」,他們在長期 (10 ~ 20 年) 的投資利潤幾乎都將敗給大盤。

(關於效率市場假說,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:效率市場假說)


3. 比起選股,「資產配置」才是影響報酬率的主要變因

資產配置是指各類資產的比例。在市場中,高報酬的標的往往伴隨高風險,需要較長的時間攤平風險,或較高的風險承擔能力來投資。

年輕人預期投資時間較長,從開始投資到退休可能持有資產 20~30 年,較有本錢去承受市場的短期波動,因此可在報酬、風險皆高的股票上分配較多資金,而在債券、現金配置較少比例。另外,也可在房地產證券配置部分資產,用四大類標的分散投資風險。


當年紀漸長,則應將資產配置改為以債券固定收益、現金為主,僅留下部分股票來應付通貨膨脹,以免市場短期下跌,但投資人的剩餘壽命卻等不到股票再度回升。



4. 盡早開始投資:分散風險、長期持有

投資行為以複利計算。複利是指數式的成長,因此愈年輕開始投資,才愈能享受複利帶來的效果。

除了將資金分散在「現金、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」等四大類別之外,我們還需要在各類別中進一步將風險分散。

以股票而言,比起買賣個股,或僅投資台灣或美國等單一市場,投資全世界各大市場更能降低風險。而投資的產業類別也應囊括各種不同行業,行業間股價的相關係數愈低愈好,而不是只單壓科技類股等單一產業。

「長期投資」是另一個要注意的重點。前面提到,市場的短期波動是不可預測的,您所接收到的「有利」消息,市場也早已接收到、並且反映在股價上了,因此當您購買時,買入的價格早已包含了原本以為的「有利」消息。

是故,玩短線並非理性的決策,反而只是在頻繁的進出場之間,浪費了原本可以用長期「複利」累積財富的手續費。理財並非賭局,投資也不是投機;「分散風險,長期持有」才是理性投資人的合理決定。


若以基金為投資工具,可購買全球股票型基金 + 全球債券型基金來配置資產。
若有開設海外券商,更可用類似 VT (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) + BNDX (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) 的組合來作股債配置,並以 ETF 被動型投資來降低持有成本。

5. 定期檢視投資組合,並做「再平衡」


隨著持有資產的時間增加,某些資產可能上漲,使資產間的比例偏離原本希望的樣貌。

以上圖為例,原本設定股債比 6:4,但多年來股票上漲幅度大於債券,使比例變成 8:2。此時,可以賣出一些高價的股票,並買入低價債券,使比例回到 6:4。

再平衡是一種有紀律的投資方式,維持投資人的資產配置比例以降低風險。
另外,此動作能確保投資人在「高價賣出、低價買入」,而不會陷入投資心理學的從眾效應,跟著投資熱潮買進、隨著市場恐慌賣出,最後變成「高買低賣」的不理性行為。


6. 投資簡單化。把時間花在精進本業、追求幸福,才是根本之道

經濟學家研究過去的投資市場,發現花時間選股、預測進出場時機,最終反而會敗給大盤指數。而指數的每年投資報酬率,平均而言也就在 8% 左右。雖然已經比定存的 1% 利率高上八倍,但要靠錢滾錢一夜致富,可說是不切實際的。

說到底,金錢是我們追求幸福的工具之一,是中間的媒介、而非最終目的。與其花時間鑽研短期波動、預測哪一間公司會異軍突起,不如精進自己的本業專長、提高收入,才能有更多閒置資金進入市場。而我們也要記得,追求幸福、滿足的人生,才是這趟旅行最終的意義。


五、結論

  1. 投資標的主要有「現金、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」四大類。我們可以直接購買,也可透過主動型基金、指數型基金/ETF 來投資。
  2. 若想降低投資成本:
    國內股票/ETF 可透過國內券商購買
    國內外基金可用基金平台 (基富通、鉅亨、先鋒)
    想買海外股/債/ETF 則可開設海外券商帳戶 (IB、TD、Firstrade 等)
  3. 市場趨勢長期向上,但短期不可預測。
  4. 不要試圖選股、預測市場。
  5. 盡早入場、資產配置,分散風險、長期持有並做再平衡,最有可能獲得高而穩定的報酬。
  6. 投資必有風險。手邊留有備用現金,評估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,才能安全下庄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