暫別經濟學:線上開放式課程推薦

2020. 06. 11



打從高中開始,我最喜歡的科目除了生物與少數的物理外,其實主要落在一類組的文學與社會科學。雖然後來踏上醫學之路,閱讀文學與社會科學書籍依然是我無法放棄的興趣。

於是,在替代役的 Pseudo-Gap Year,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,終於跟著台大經濟系的林明仁老師修完大一一學年的《經濟學原理》課程。在這裡把它推薦給想自學卻找不到資源的你。

經濟學原理

授課:台大經濟學系 林明仁 老師
教材:Principles of Economics, 6e       By Gregory Mankiw
課程集數:40 堂
連結:按此




網路上除了這門課之外,其實還有許多關於經濟學的開放課程。包括清大、中興、Coursera 都有許多選擇。

之所以會推薦台大的課程,首先是因為老師深入淺出、用許多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難懂的經濟學概念,而且幾乎每個概念,老師都會用直觀論述、數學推導、圖解等三種方法來說明,讓學生能用不同的切入點思考;第二,這門課程完全配合 Mankiw 寫的《經濟學原理》課本進度來上,所以如果有買這本教科書配著上課,幾乎只要額外做一些筆記,而不需把所有圖都重畫,不但節省許多時間,也能透過課文對經濟學有更深的理解;最後,老師出身芝加哥學派,常常提到他在芝加哥大學、MIT 求學或開會的趣事,也會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們的生平軼聞,讓人佩服又嚮往。

我認為不論任何領域,能「問出重要的問題」往往是最關鍵的。聽老師述說大師們曾提出的精妙問題,實在很難不愛上這門學科。


底下,請容我淺述各章節的概觀,希望能讓需要的人更快抓到重點。





個體經濟學  Chapter 1~22

個體經濟學描述廠商與家戶如何共同決定市場價格,以及他們的供給與需求是如何產生。

Part 1  簡介

簡述經濟學中的十大原理,如資源的稀少性、人們面臨取捨且緣著「邊際」思考,並介紹經濟學基本的研究方法。

Part 2  市場如何運作

首先介紹供給與需求曲線如何共同決定市場價格、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兩條曲線的移動。
接著引入「彈性」的概念,解析價格變動對供給/需求量的影響程度。
最後,以上述兩項概念,討論價格管制、課稅等政策對買賣方的影響。

Part 3  市場與福利

介紹「願付價格」、「願售價格」,並導出「消費者剩餘」、「生產者剩餘」與「總剩餘」的概念。最後藉此討論課稅造成的無謂損失、以及國際貿易帶來的額外福利。

Part 4  公共部門經濟學

介紹公共財、外部性造成的市場失靈,並試圖用公共政策 (外部成本/效益內部化) 或私人市場 (寇斯定理) 來解決它。

Part 5  廠商行為與產業組織

首先,以廠商想要利潤最大化的假設為前提,推導出生產函數與總成本曲線,再畫出廠商的邊際成本 (MC, Marginal Cost)、平均總成本 (ATC, Average Total Cost) 曲線。MC 將與ATC 交在 ATC 的最低點。

接著,連續介紹完全競爭、獨占、寡占、獨占性競爭四種市場模型。四種市場的邊際收益 (MR, Marginal Revenue) 與價格各有不同的關係,藉由畫出 MR = MC 的點,即可導出極大化的利潤與最適產量。

並且,在完全競爭市場中,因為在 P = MR = MC 會有最大利潤,於是邊際成本曲線 (MC) 其實就是廠商的供給曲線,這也刻畫了供給曲線背後真正的決策模型。

第三,獨占與寡占是造成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原因,因此我們也許能用反托拉斯法等政策試著改善。

最後,寡占市場因為僅由少數玩家組成,很適合用賽局理論 (Game Theory) 來分析。電影「A Beautiful Mind」正述說著知名經濟學家 John Nash 的故事。Nash 以賽局的想法為基礎,用數學推算出每位玩家最終會達到的均衡狀態 (Nash equilibrium)。

Part 6  勞動市場經濟學

介紹勞動市場的供給與需求,並以勞動的生產函數推導出均衡工資 W = P (價格) × MPL (勞動邊際產量)。接著討論薪資與貧窮可能的決定因素。

Part 7  進階篇

消費者選擇理論藉著消費者的「預算限制線」、對商品偏好的「無異曲線」、「邊際替代率」推導出消費者對兩樣商品的最適選擇組合。

接著,分析商品價格變化對消費選擇的「所得效果」與「替代效果」,就能求得需求曲線背後真正的決策模型。

最後,本章介紹三個個體經濟學的新領域:資訊經濟學 (探討資訊不對稱)、政治經濟學、與行為經濟學 (經濟學 + 心理學)。


總體經濟學  Chapter 23~36

總體經濟學是相對年輕的學科,以宏觀的角度探討整個經濟體系長、短期的變化,以及貨幣、國際貿易背後的理論。

Part 8  總體經濟學資料

主要介紹 GDP (國內生產毛額) 的計算方式 Y = C + I + G + NX,並說明 GDP 背後真正的意涵。

接著用 GDP 平減指數和 CPI (消費者物價指數) 來衡量物價的變動,並分辨「實質」與「名目」之間的重要差異。

Part 9  長期的實質經濟

首先,再度提出生產函數,並詳細推導幾個經濟成長模型,找出影響生產力多寡的實質變數。

接著,介紹金融市場的運作。金融市場是中介可貸資金供給與需求的市場,而使用資金的價格正是「利率」。長期而言,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決定了市場的利率。

最後,雜談一些投資市場風險管理、資產評價的理論,以及失業人口的評估。

Part 10  長期的貨幣與物價

開頭介紹貨幣從商品貨幣、完全準備體系到部分準備體系的演進,並將貨幣依流動性分為 M1A、M1B 與 M2。

接著,說明在部分準備體系中,銀行用存款準備率與貨幣乘數的概念憑空創造貨幣的過程,以及 Fed (美國的央行) 操控貨幣數量的手段。

最後,推導貨幣數量與物價水準的關係、通貨膨脹的影響,以及在長期經濟中,貨幣價值具有的古典貨幣中立性。

Part 11  開放體系的總體經濟學

前面的章節主要討論封閉體系中的經濟活動 (意即未與其它國家貿易),而本章則引入 NX (出口淨額) 與 NCO (淨資本外流) 兩個新概念。

在開放體系的可貸資金市場中,供給 S (儲蓄) 與需求 I (國內投資) + NCO (淨資本外流) 共同決定了實質利率

外匯市場中,供給 NCO (淨資本外流) 與需求 NX (出口淨額) 則決定了 實質匯率

最後,透過 NCO (淨資本外流) 的連接,就能推導出開放體系中利率與匯率連動的模型。

Part 12  短期經濟波動

前面談的都是長期的經濟均衡,然而在短期,經濟具有不可預測的景氣循環波動。

本章建立負斜率短期總和需求 (AD)、正斜率短期總和供給 (AS)、以及垂直長期總和供給的模型,來解釋短期經濟波動中物價水準與生產量變化的原因,並解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影響短期經濟背後的理論。

最後,介紹菲力浦曲線來說明物價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短期的負斜率關係,以及為何在長期,此負斜率將不復存在。

Part 13  終曲

最後,用上述所有的總體經濟學理論,試著辯論六項常見的政策爭議。



以上就是這本大一《經濟學原理》的概觀。
大二以上更進階的教科書將總體與個體分開,有名的有:



粗淺的學完大一經原,我認為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在觀察時事、政策、財經新聞甚至是投資市場時,都能試著用供需圖形分析的角度去評論。

在課程中,老師不斷地提醒我們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誘因結構,而每個行為、每個政策都有他需要取捨的地方。「公平」與「效率」在經濟學上往往是天平難以兩全的兩端,而不論是課稅、補助、各種法規限制,幾乎都會造成總福利的無謂損失。做每道決策時,我們一定要問的問題是「這樣做的成本是什麼?」、「這樣做犧牲了什麼?」以課稅為例,我們為了獲得這筆稅收,付出了總福利無謂損失的代價。那麼,這筆稅收所創造的效益是否值得那樣的代價,就是需要深深考慮的。

另外,即使市場偶爾失靈,使交易沒有落在均衡價格,政府的介入是否真的會讓結果好轉,也是一大問號。以客觀的經濟分析,市場失靈時的結果雖然不完美,但常常也已經是能達到的結果中最好的一個。當政府決定以政策介入市場,一定要仔細思考可能的結果,否則很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經濟後果。



隨著替代役生活來到尾聲,與經濟學的相處可能要暫告一段落了。
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,還能有餘力偶爾碰碰醫學之外,其它有趣的領域們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