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進本業外專長:跨領域線上自學資源

2018. 04. 02




之前就一直想打一篇文章分享線上自學的好去處,剛好趁最近家醫科空閒的時間來付諸實踐。

正如名作家佛里曼在「世界是平的」一書中所提及,從 2000 年以後,生長在全球化世代的我們比以往都擁有更多機會,但也同時面臨更多競爭。機會來自於「網際網路」、「瀏覽器」、「上傳/下載」、「外包/內包」、「工作流軟體」等所謂十大堆土機的出現,將過去國與國之間的藩籬大大消除,個人的力量大幅增加、創業成本降低,也可以輕易進行跨國合作,從全世界找出 C/P 值最高的人才與資源,並因為這些新型態的合作,創造出許多新的、比以往需要更多整合能力的就業機會。而競爭當然就來自於,雖然自由化使全體福利的總和上升,但先進國家的低階工作者若無法獲得職能提升,就容易因為外包被他國的低價工作者取代。

在佛里曼去年的新書「謝謝你遲到了」裡頭,他再一次強調了在雲端、運算能力、AI、全球化都呈指數型成長的加速時代下,人們唯有加速自己適應新科技、新世界的速度,才能在這樣的狂飆中安處。而想要加快適應速度,唯一的方法便是讓自己處於動態平衡,隨時學習、調整,並運用雲端、AI、數據等工具幫助自己省去不必要的瑣事,進而能專注在學習、研究或是創作本身。


在我們一般人容易取得的資源中,自學方式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:

1. 網路搜尋資料、影片:速度最快,但所學較為片段
2. 看書 (不論是實體/電子、教科書/一般書籍):速度慢、自行理解難度高,但較易形成完整架構
3. 線上課程:架構完整、比自行看書快,但品質因教師而參差


以下就是要介紹第三類「線上課程」中,一些值得推薦的網站。

這尤其推薦給就讀非綜合大學 (例如我們私立醫學大學),卻想要深造某些科目的學生。在這個資源開放的世代,如果不是非常討厭本科系、而只是想擁有更多元的教育資源,其實並不一定要走上重考一途;用自學的方式,保有原本的本業技能,同時當個擁有多專長的跨域人才,也不失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選項。

(粗體字是個人比較推薦的網站 ~)


1. 大學的開放式課程 (Open Course Ware)

大多是直接觀看錄製好的大學上課實況,透過整學期的課程,搭配該堂課使用的講義或參考書,可以達到很有系統且扎實的學習。大部分的開放式課程都附有該課程的講義PDF檔。

台灣:

國外:




2. MOOCs  (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)

主要指以網路為基礎,用後製過的影片進行分段、有架構的教學,並且提供線上考試、作業批改、學生互動、甚至可頒發結業證書的網頁課程。因為後製過的教學影片較易理解,也有線上測驗來檢視自己,因此我認為比一般的開放式課程更適合自學。


台灣:

國外:

  • Coursera (大推!! 由 Stanford, Duke 等名校組成,另外也有台大、清大等台灣學校,甚至是一些國際企業在裡面開課,內容優質且包羅萬象,只需 Facebook 帳號即可申辦。有旁聽和付費可供選擇;旁聽可取得所有影片與教材,但無法參與考試、寫作業與取得證書)
  • edX (大推!! 由Harvard, MIT, Berkeley 等名校組成,此外也有微軟等多家企業在裡頭授課,用FB、Google、Microsoft 皆可登入。之前很紅的哈佛程式語言課程 CS50 也可以在這裡上到。某些課程即使旁聽也能參與作業與考試。)
  • Khan Academy (老牌且內容豐富的MOOCs)
  • Future Learn
  • Iversity
  • Cognitive Class
  • Canvas
  • Udacity
  • Udemy (以職業技能為主)
  • Skill Share (以職業技能為主)
  • Google 數位課程




3. 自學 Coding

這部分我接觸的也不多,只有之前一時興起學過一下下,列出來供參考。




其實其它領域也都有各式各樣的自學資源,雖然大部分都能在第二類的 MOOCs 裡面找到,但更專門的教學網站也不在少數,因此以上只列出比較有名、好用的供大家參考。希望我們都能在本業外找到喜愛的事物,甚至將它與本業融合,把生命過得精采。







YOU MIGHT ALSO LIK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Instagram